王晓磊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卑鄙的圣人:曹操.第10部,大结局_第十,卑鄙的圣人:曹操(大全集),王晓磊,经典美女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议论声中董昭站了出来:“臣斗胆附议,孙权虽割据之徒,然此表章之意未为无理。大王之功人所共见,魏室之权更是天下共知。值此新年之际,大王何不从善如流?除旧布新,成就帝王之业!”所有臣僚中董昭是对劝进之事最积极的一个,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。紧接着众将也开始附和,叫嚷着要让曹操当皇帝。

“哼哼……”曹操发出一阵干涩的苦笑声,“孙权之言未可信矣。他父孙坚兴兵讨董卓,其兄孙策因袁术僭号与之反目,虽怀逆于胸,终以道义自诩,未敢冒渎汉室,何以向寡人献劝进之言?依我看来,此儿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。什么愿居藩属永远称臣?我若当真僭位,只怕第一个跳出来骂我乱臣贼子的就是他孙仲谋!”

董昭却道:“十分天下大王已有其九,可战之师不下十万,兵锋所指贼人披靡,何惧吴蜀蕞尔小邑?”他所言虽然夸大,但果真兵戎相见,曹魏不惧孙、刘倒是实情。这些年就是这么过来的,更何况如今孙、刘反目,二敌不能并势。

曹操只得把他翻来覆去说了半辈子的话又端出来:“寡人一门世为汉臣,不可有负国恩。公仁不必多言,明日你就赴许都向天子报捷。”

董昭心有不甘,还未及言,又有一人道:“昔日辛毗曾为大王解二袁相争之事,今孙权劝进亦可作如是观。大王无须问其意真伪,但观天下之势可断矣。”众人转眼观瞧,说话的是陈群,“汉室自安帝以来政去公室、国统数绝,至今唯存名号,尺土一民皆非汉有,期运已尽,历数已终。桓灵之间精通谶纬者皆言‘汉行气尽,黄家当兴’。大王应期,十分天下而有其九,犹屈尊事汉,遐迩怨叹,故孙权在远称臣,此天人之应。臣以为虞、夏不以谦辞,殷、周不吝诛放,畏天知命,无需谦让。恭请大王早登大统君临八荒,上应黄天之数,下慰黎庶之心。”

论爵禄资历,陈群不及董昭,但他乃中原名门陈寔之后,在士林中的威望首屈一指。如今连他都公然这么讲,别人更有何顾忌?长史陈矫为首的所有文武尽数跪倒:“恭请大王早登大统君临八荒。”

“都起来……”曹操既没表现出诧异,也没有任何喜悦之色,他的眼神宛如深邃的古井,“寡人知你等诚意,但我不能做皇帝……”这次他没有给出任何理由,也懒得再编造假惺惺的借口了——不论曹操如何胆大妄为,毕竟修儒家之学长大,他无法抹杀前半生食汉粟、受汉恩的事实,连他自己都认为以臣谋君是天大逆事,哪怕自欺欺人当无冕之皇也不敢迈出这一步,此其一也;三十年来他每有所图必“三让而后受”,不断表示要忠于汉室,如今反目不啻为自打耳光,失信天下,此其二也;他毕生以拯救危世为志,自诩“奉天子以讨不臣”,视孙、刘为乱世纵横之徒,一旦称帝汉室从此不复,孙刘也势必要各谋九五,天下便成三帝同尊之局,要曹操与孙、刘为伍,实在心有不甘,此其三也;华夏自古重一统,今却未得归一,做半壁河山的皇帝终归不圆满,怎配与秦汉开国之主比肩?与其被后世小觑,不如不做,此其四也。

这些顾虑条条在理却不可言传,但群臣也差不多全能揣摩到——话说到这份上依旧不允,他们实在拿这个毕生追求完美,却偏偏得不到完美的人没办法啦!

群臣无奈,纷纷起身。却有一人跪地不起,正是与曹氏至亲至近的夏侯惇:“大王!我有一言实在难忍。”这半年多他主持汉中撤军、与张既安排百姓迁徙、七军败后筹措募兵,忙得不亦乐乎,日夜操劳染了场病,至今尚未痊愈,脸色苍白声音嘶哑。

“说吧……”

夏侯惇骤然提高嗓门:“天下皆知汉祚已尽,殿下戎马三十年,功德著于黎庶,即便称帝应天顺民,复何疑哉?”

夏侯惇这话听似老生常谈,其实别有一番深意——你那些不称帝的顾虑固然有理,但说穿了不过“脸面”二字,都是别人怎么看你;而你忘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!

那一瞬间曹操几乎动容——不错,任何人活着都是为自己,别人怎么看真的重要吗?三十余年戎马春秋机关算尽,为的不就是最后这一步吗?有生之年这步没迈出去,对得起自己吗?

董昭见他有动容之色,正欲再添把火,哪知还未开口,又见曹操摇了摇头,表情甚为苦涩,却说不清是悲还是喜:“施于有政,是亦为政。若天命在吾……吾愿为周文王矣。”

本已热闹起来的宴会又变得寂静无声,所有人都暗暗品味这话的深意。孔子曾评价周文王: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。”曹操以文王自诩,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,就算天命所归也未必要抓住。“施于有政,是亦为政”,掌权一世造福众生也就够了,何必非要图那个虚名?不过群臣很自然地顺着这思路继续延伸——周文王固然屈尊事殷,可到他儿子武王之时还不是要取而代之?莫非曹操的意思是他当文王、太子当武王?

但不论他们如何揣摩,曹操显然不愿再提此事。他慢慢合上眼:“你们刚才说想听寡人作诗,那我就作一首……”静默了片刻,轻轻吟唱道:

厥初生,造化之陶物,莫不有终期。

莫不有终期……

圣贤不能免,何为怀此忧?

愿螭龙之驾,思想昆仑居。

思想昆仑居……

见欺于迂怪,志意在蓬莱。

志意在蓬莱……

周孔圣徂落,会稽以坟丘。

会稽以坟丘……

陶陶谁能度?君子以勿忧。

年之暮奈何?时过时来微。

(曹操《相和歌·精列》)

世间万物终归于黄土,即便“思想昆仑居”“志意在蓬莱”,早晚要面对死亡。周公、孔子那般圣人都逃不过,谁又奈何生死?曹操总算勘破了,他不再慷慨激昂唱着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(《观沧海》),也不再如痴如幻地吟诵“愿登泰华山,神人共远游”(《秋胡行》)。该来的时候来,该走的时候走,无论天子还是庶民,无论你风光无限还是委委屈屈,两腿一蹬都一样——人这辈子其实就这么回事儿!到头来有什么亏不亏的?

群臣听着他沧桑而又低沉的嗓音,品味那玄妙而又淡雅的词句,渐渐地,所有人心中都泛起淡淡涟漪,那是对生命的感慨、对往昔的留恋、对世事无常的无奈,伴着曹操越来越微弱的歌声,这丝情愫化作浓烈的忧伤萦绕在每个人身上……沉默了好一阵才有人发出句赞颂:“清雅脱俗,意境非凡,大王真乃当世诗人之魁首也!”紧接着,其他人也随之附和,那些老生常谈的歌功颂德声又开始此起彼伏。

“嘘……”孔桂突然起身,朝大家连连摆手。

群臣屏气收声,仔细观察才发现他们的大王仰在胡床上,双目微闭一动不动,唯有修长白须在微风中悠悠飘摆。

群臣霎时感到一阵恐惧,但谁也不敢做声,忙朝左右近侍使眼色。近侍臣也不敢上前,一怕惊驾获罪,二者严峻殷鉴不远,谁敢往前凑?大家面面相觑,最后干脆互相壮胆,一起蹑手蹑脚围上,才听见微微的鼾声——原来迷迷糊糊睡着了。

大伙这才一块石头落地。李珰之忙解下自己的狐裘,轻轻盖在他身上,凑到他耳边柔声道:“大王……外面凉,回帐里睡。”

“嗯……”曹操静静吁了一声,却懒得睁眼,“大伙都散了吧。”

“大王保重身体。”群臣低应一声,蹑足退去。

李珰之为他轻轻揉捏着肩膀,却嗅到一阵醺醺然的气味,不禁一阵蹙眉,低头审视杯盏——曹操不再遵从医嘱以水代酒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灵师

漫漫何其多

绝顶聪明大至尊

灼星

人间第一刀

持灯者

极道武圣:肉身无敌的我手撕诡异

张道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