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明月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明朝那些事儿第6部_第十五章 平壤血战,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(全),当年明月,经典美女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要知道,中国人一向善于研究,但凡世界上弄出个新东西,甭管是不是自己研制的,拿过来研究研究,几天就能造个差不多的出来,仿制且不说,往往质量比原件还要好。

佛郎机就是如此,从葡萄牙人的船上卸下来,装上弹药射上两发,别说,还真好用。于是乎先用再改,先改再用,再用再改,再改再用。原本放在船上用的大家伙,体积越改越小,种类越改越多。

到嘉靖二十六年(1547),明代佛郎机成功实现国产化,完全使用国产料件,自主研发,填补了国内空白,并能批量生产,达到十六世纪国际先进水平。

嘉靖年间制造的大样佛郎机

明朝军事工作者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,国产货的品质是有保障的。

比如明军装备的大样佛郎机,全长仅两米,有准星供瞄准,炮身可左右旋转,具有极强大的杀伤力。

两米的大炮,一两个人就能用,按说是差不多了,但中国人的改造精神实在厉害,很快,明朝又研制出了小佛郎机。

小佛郎机,全长仅九十厘米,炮身附有钢环,可供随身携带,打仗的时候一个人就能揣着走,到地方把炮筒往地上一架,瞄准了就能打,比火箭筒还火箭筒。

这玩意儿现在还有,实物存放于北京军事博物馆,本人曾去看过,个头确实不大,估计我也能扛着走,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。

除了这些步兵炮外,明朝还发明了骑兵炮——马上佛郎机。这种火炮的尺寸比小佛郎机更小,仅七十厘米长,可随骑兵在快速移动中发射,具有很强的威慑力。

参考消息

明代火器

佛郎机在正德年间传入中国,最初,佛郎机是指葡萄牙的国名,而不是指火炮。当时,佛郎机是伊斯兰教徒对欧洲的称呼,因为葡萄牙人最先达到中国,明朝人就沿用了这一叫法,以佛郎机称呼葡萄牙,后来将缴获的葡人火炮也称作佛郎机。除了国外引进的先进火器,当时军器局也制造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火器。明代的火器种类繁多,制造工艺先进,直到近代,左宗棠从地底下挖出了距离当时三百多年的明代开花弹时,也惊讶地发现,这些炮弹不但没有腐坏锈坏,而且还很好用。

总而言之,明代佛郎机极易携带,操作简便,实在是攻城拔寨、杀人砸墙的不二选择,有了这玩意儿,那真是鬼才用火枪。于是几万明军就扛着这些要命的家伙来到了平壤城下,并让日军结结实实地过了一把瘾。

但小西行长不愧久经战阵,他很快镇定下来,并带伤上阵,召集被打蒙了的日军,告诉他们不必惧怕,因为明军火炮发射后必须重新装弹,可趁此时机,整顿队伍,加强防守。

根据小西行长的经验,大炮与火枪不同,每次发射后,都需要较长时间重新装弹,才能再次射击,所以他放心大胆地集结部队,准备防御。

这个说法看上去,是对的;而实际上,是错的。

正当日军刚刚回过点儿神,准备在城头上重新冒头整队的时候,却立刻遭到了第二轮炮击!石块、炮弹从天而降,日军被打了个正着,损失极其惨重。

日军莫名其妙,可还没等人缓过劲儿来,第三轮炮击又到了,又被打得稀里哗啦,然后是第四轮,第五轮……

小西行长彻底糊涂了:这一打还不消停了,难不成你们的大炮都是连发的不成?!

没错,明军的大炮确实是连发的。

应该说,小西行长的看法是对的。因为明朝时的大炮,所用的并不是后来的火药炮弹,一打炸一片,而是先塞入铁砂、石块,然后再压入铅子,并装药(火药)点燃发射,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的钢珠弹(将钢珠塞入炮弹,炸响时钢珠四射,基本上碰着就完蛋,属于禁用武器),杀伤面极广,不死也要重伤,不重伤也要成麻子。

当然,相对而言,缺点也很明显,要往炮膛里塞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,还要点火装药,这么一大套程序,等你准备好了,人家估计都下班了。

可当年没有现成的炮弹,想快实在力不从心。但历史告诉我们,古人,那还是相当聪明的。

明朝的军事科研工作者们经过研究,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——子母铳。

所谓子母铳,其原理大致类似于火箭炮,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,子铳就是炮弹,其口径要小于母铳,在出征前先装好铁砂、石块、铅子、火药,封好,打包带走。

等到地方要打了,把子铳往母铳里一塞,火药一点,立马就能轰出去,放完了,把子铳拉出来,塞进去第二个,就能连续发射,装填速度可比今日之速射炮。

所以明军的佛郎机,那是不鸣则已,一鸣不停。为保持持续火力,普通佛郎机都带有四个子铳,在几分钟内可以全部发射出去,足以打得对手抬不起头。

而此次入朝作战,为了适应国际环境,明军还特意装备了新型产品——百出佛郎机,而它的特点也很明显——十个子铳。

在明军几轮排炮的攻击下,日军损失极大,城头上黑烟密布,四处起火,尸体遍地。

此时明军的大规模炮击已经停止,西面三路大军开始整队,向各自的目标挺进。在这短暂的瞬间,喧嚣的战场如死一般的宁静。

随着又一声炮响,平静再次被打破,三路明军在杨元、张世爵、李如柏的统领下,分别向小西门、七星门、大西门发动猛攻。

炮弹可以飞,人就不行了,要想破城,还得老老实实地爬墙,明军士兵们开始架起云梯攻城。而此时的西城城头,已看不到大群日军,接下来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:受到沉重打击的日军失去抵抗能力,已四散而逃,只要爬到城头,就能攻占平壤!

然而,正当明军接近最后胜利之时,城头却忽然杀声震天,日军再次出现,向城下明军发射火枪,掀翻云梯。明军受到突然打击,死伤多人,进攻被迫停止。

在遭到明军连续炮击后,日军虽然伤亡惨重,却并未撤退。

经历了短暂的慌乱,日军逐渐恢复了秩序,在小西行长地统一调配下,他们以极强的纪律性,开始重新布阵。

著名抗日将领李宗仁曾评价说:日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,可说举世罕有其匹。用兵行阵时,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,一丝不乱,做事皆能脚踏实地,一丝不苟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绝世唐门之天命大反派

香橙大魔王

一日三省吾师

于一画

魔法炼气士

夕外

天魔之引

丁朿

人鱼陷落

麟潜